今年以来国内医药基金出现霸榜的现象,高回报股混基金排行榜前几名几乎全部为医药主题基金。指数方面,截至5月底,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已有20%的涨幅,其中医疗器械指数涨幅已超过50%。从短期来看,医药行业动量十足,而长期来看,医药又始终是一条优质的赛道。对于目前相对高估值的医药板块能否延续高增长的态势,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对比中美医药相关基金、指数、公司的表现,来研究中美的同与不同与发展趋势。
一. 医药的长牛属性
指数对比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0-06-03)
我们用近10年美国三大股指、偏大盘的标普500医疗、以及偏小盘生物科技的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与上证指数、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做比较。首先,不论美国还是中国,医药生物指数以绝对优势跑赢两国指数。而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大幅超过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并且优于标普500医疗指数。
超额收益
从超额收益来看,申万医药生物超额表现更稳定,2010年开始就已经领先上证指数。而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超额基本在2012年后开始显现,期间超额收益大幅超过纳斯达克指数,但超额收益经历大幅回撤。标普500医疗指数超额不显著。
整体来看,虽然从绝对收益上,申万医药指数不如纳斯达克生物科技,但相对收益上表现更好,波动更低。而如果申万医药生物与标普500医疗对比,虽然绝对收益略低,但超额收益远超标普500。
小结:
中美医药行业都具备长牛的属性,而中国医药产业发展较晚,对标美国成熟市场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增长潜力也更高。而且仅从中美医药指数表现来看,中国医药表现相对于国内大盘有更优异的表现。作为长期的优质赛道,众多国内基金在2017、2018年以来开始长期重配医药行业,并成为获得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
二. 公司的优质属性
除了行业本身能否得到长期持续性发展之外,公司本身的质地也非常重要。对比中美10年10倍公司,可以发现医药行业盛产大牛股。不考虑市值因素,2010年6月前上市的美国公司,近十年股价翻10倍的有70个,其中有17家企业为医疗保健行业,占比超过1/4。而中国10年10倍股,有18只,其中医疗保健行业的有6只,占比1/3。
从数量上来看,美国医药公司占25%,中国医药公司占比更是提高到33%。医药行业绝对龙头具备高护城河、优质管理层、高市场需求的特性,呈现强者衡强的态势。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医药行业龙头公司具备相似的优质基因,在成长上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
医药产业受政策面影响较大,在政策导向不会发生大反转的情况下,优质的医药公司成为推动医药产业持续前进的主要动力。
A股美股医药公司对比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0-06-03)
三. 基金比较
从WIND美国基金数据库提取,选择2020年5月投资于Healthcare行业占股票投资比例90%以上的基金作为美国医疗主题基金代表。通过筛选,美国医药主题基金基本都为被动指数型,且符合上述筛选标准的基金共有35只。作为对比,我们选择中国被动指数型基金中,2019年年报申万医药生物行业占股票投资比例超过90%的基金(不同份额取A),满足条件的被动型医疗主题基金有30只,数量上具有可比性。
美国医疗主题基金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0-06-03)
成立情况(指数型)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0-06-03)
上述35只美国医药ETF基金中,最早的是1998年成立的XLV.P,目前规模已达到258亿美元。2012年前,美国医药ETF已达到20只。而国内医药ETF发展晚,2013年第一波成立,但初期就开始井喷式发展,2013年单年成立7只,2015、2016年在成立数量大幅超越美国。
中美医药ETF对比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0-06-03)
为直观比较,我们选择中美医药主题基金业绩表现优秀的几只基金进行比较。取2015年5月以来的基金净值数据,并对2015年5月初复权单位净值做归一化处理。
首先从美国角度来看,目前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上,业绩最好的是iShares管理的IHI.P,5年累计回报137%,也是唯一一支稳健跑赢纳斯达克和标普500的医疗主题基金。
中国方面,目前累计收益最高的全部为2013年成立的医药ETF,回报最高的是易方达沪深300医药卫生ETF,累计收益48%,远低于美国IHI.P。
因此在指数基金上,由于国内医药指数弱于美国医药指数,因此国内医药ETF回报不如美国。
美医药ETF与中主动型医药对比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0-06-03)
如果比较美国医药主题ETF与中国优质的主动型医药基金,可以直观发现部分中国主动医药主题基金能够跑赢美国医药ETF。相比国内优质医药ETF而言,中国主动型医药基金能够与美国医药ETF收益率一较高下。
整体来看,国内主动型医药基金波动大,回撤大,但同时进攻性更强。
四. 发展趋势
4.1 公司的估值与成长
选择最新流通市值分别大于100亿人民币和100亿美元的中美医药上市公司,对比二者估值和增速的平均水平。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为2017-2019三年复合增速。
从结果来看,A股除医疗保健技术子行业空缺大市值公司,以及制药子行业之外,其他4个WIND医药子行业PE均值高于美股,但同时A股在这4个子行业净利润复合增速都大幅高于美股。制药方面,中国尚具有很大成长空间。
整体来看,如果单纯从估值方面来看,A股大市值医药企业PE均值相对较高,但同时其增长速度远超美国,高估值有高增速托底,如果从PEG来看,A股医药企业仍然处于比较合理的估值水平,叠加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均收入的增长以及对健康越来越高的重视度,未来增长依旧可期。
中美医药企业对比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0-06-03)
4.2 公司分化显著
A股上市医药公司共300多家,按照总市值进行划分。可以很明显的看到,TOP30的医药企业长期涨幅远大于其他企业,三年涨跌幅均值将近3倍,能够远超行业指数。市值排在90后的医药企业,长期涨跌幅频均值出现断崖式下跌,并且短期的进攻性也不强。
对比美股医药公司,同样是行业龙头占据绝对优势。市值TOP300的公司能够远远跑赢中小市值公司,且基本呈现市值越小,股价表现越差的趋势。
结合中美对比,我们发现对于医药领域投资,在选对优质赛道的同时,必须要注重个股精选。只有把握龙头公司才能以绝对优势跑赢指数。
A股医药公司市值与涨跌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18年)
美股医药公司市值与涨跌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18年)
4.3 行业发展趋势
对比中美日卫生费用走势,中国在2000年仅4000亿元人民币,远低于日本的30万亿日元和美国1.3万亿美元。但随着国内不可逆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国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以及创新药仿制药相关技术的不断积累,国内卫生支出出现指数级增长,而美日基本呈现线性增长。2012年,按照1:15的汇率计算,中国卫生费用支出已超过日本。截至2018年,中国卫生支出已达将近6万亿人民币,同期美日卫生支出约为3.6万亿美元合44万亿日元。
中美日卫生费用合计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18年)
五. 总结
总结来看,中美两国医药指数都能够大幅跑赢主要市场指数,长期来看,中美医药都具有“长牛”属性,而中国医药企业发展较晚,相较美国有更大的成长空间。绝对收益上,申万医药不如纳斯达克生物技术,但优于标普500医疗。相对收益上,申万医药超额收益更为稳健。
医药行业“长牛”的底层推动力是优质的医药企业,而这些优质的企业都具备相似的基因。从中美近10年10倍股数量来看,医药大牛股占非常高的比例。
从基金上来看,美国医药主题基金多为被动型,且国内被动型医药ETF弱于美国。但国内主动型医药基金显著优于被动型,且从近5年收益率来看有超过美国优质医药ETF的趋势,因此国内医药行业的投资更适合主动型。
医药公司方面,从WIND三级行业来看,大部分细分行业大市值A股公司估值高于美股,尤其是在生物科技板块。但同时A股公司增速远高于美股,因此从PEG来看,A股医药公司具有合理的价值。但如何精选A股医药公司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中美各市值区间医药公司股价涨跌情况来看,龙头优势显著,小市值公司很难跑赢市场。因此对于医药板块的投资,精选赛道和精选个股同等重要。
最后,从宏观发展趋势上,与美日不同的是,中国卫生总费用呈指数型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居民收入增长叠加居民消费观的改变,中国医药行业或加速前进,因此国内医药生物领域的投资是一种强者衡强的局面,未来医药企业高估值可能将成为常态。
风险提示:
投资有风险。金融产品的过往情况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金融产品的相关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本文件任何内容不得视为本公司及本公司雇员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主动推介相关产品的行为。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请仔细阅读本文件中重要法律申明和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