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走势
昨日,沪深两市双双收涨。截止收盘,上证综指收于3071.68点,涨60.01点,涨幅为1.99%;深成指收于11711.37点,涨218.35点,涨幅为1.90%;沪深300收于4206.73点,涨91.67点,涨幅为2.23%;创业板收于2209.59点,涨40.15点,涨幅为1.85%。两市成交11719.66亿元,较前一日交易量增加18.14%。大盘股强于小盘股。中证100上涨2.53%,中证500上涨1.48%。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27个行业上涨。其中,农林牧渔、休闲服务、食品饮料表现居前,涨跌幅分别为5.33%、4.56%、4.11%,建筑装饰、建筑材料、计算机表现居后,涨跌幅分别为0.28%、0.24%、-0.81%。沪市有1308只个数上涨,占比84.61%,深市有1732只个数上涨,占比77.25%。非ST个股中,90只个股涨停,0只个股跌停。股指期货主力合约3个合约均上涨,其中,3只期指好于现货指数。
昨日,欧美主要市场普遍下跌,其中,道指下跌3.58%,标普500下跌3.39%;道琼斯欧洲50下跌0.00%。亚太主要市场普遍上涨,其中,恒生指数上涨2.08%,日经225指数上涨1.09%。
二、指数涨跌
三、新闻
1.美联储“突发”降息后,催生A股成为新避险资产
3月5日早盘开盘,A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后回落,但午后市场开始上攻发力,沪指涨幅逼近2%,A股在放量震荡中站稳3000点位置。同时,创业板指高开回落后走V字型,以1.85%涨幅收盘。当天,A股市值飙升约1.2万亿;连续11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规模。北上资金重启扫货节奏,当天净流入超60亿元。
当天A股市场,一度沉寂的大消费板块竟然集体复苏。从行业表现看,猪肉、白酒、食品饮料等消费板块领涨。光刻胶、云办公等板块跌幅居前。其中,猪肉板块掀涨停潮,猪产业指数大涨超7%以上,大康农业、正虹科技等多只猪肉股集体涨停。
消息面上,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5日称,近期全国消费市场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市场销售触底回升。2月下旬,商务部重点监测的1000家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2月中旬增长5.6%,这是自1月下旬环比连续负增长后,开始恢复正增长。
市场分析指出,今日消费板块集体发力,实际上也和基本面相关。从去年年报数据看,猪产业上市公司2019年业绩集体预喜,龙头股牧原股份更是净利润翻涨10倍以上。
金融股再度延续前一日强势,成为护盘主力。在券商、银行等大金融推动下,上证指数放量大涨。金融股受益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配置需求强化、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加速推进三大逻辑,叠加当前板块估值处于偏低水平,或将迎来阶段性配置机遇。2019年证券行业盈利能力惊人,今年以来,市场交投活跃,成交额连续10日突破万亿元,再次为行业业绩增长增添了动力。
此外,新基建再度刷屏,备受政策利好驱动的板块表现同样亮眼。Wind概念板块看,当天特高压、超导指数、充电桩等概念题材涨幅居前。消息面上,中央密集部署推进“新基建”,成为行情启动的核心驱动。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未来,新基建或成未来投资布局的重点领域。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同时,“5G+工业互联网”将推动工业企业开展内部网络化、信息化改造。据悉,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
点评:
昨天,受美股大涨刺激,亚太股市也全线大涨。其中,日本、韩国、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多国指数涨幅超1%以上。随着海外市场波动加大,A股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不少中外机构近期不断提出,A股资产正在成为“全球避风港”。
短期A股将成为全球资金的避风港。首先,国内疫情渐趋平稳。其次,A股具备“以我为主”的韧性。目前A股整体估值较低,对资金的吸引力较大。从资本流动角度来看,A股是“更安全的地方”。
2.OPEC减产仍未达成一致,原油需求达2008年以来最低水平
尽管面临来自冠状病毒的压力,但俄罗斯仍在抵制沙特阿拉伯将OPEC减产幅度提高100万-15万桶/日的计划,并建议将OPEC+目前的减产措施维持至第二季末,这次小组会议没有就进一步减产政策达成一致意见。目前OPEC正在实施的减产规模是170万桶/日,加上沙特自愿再减产40万桶/日,合计是210万桶/日,但油价在疫情的冲击下仍不断下跌。因此市场对OPEC再度扩大减产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伊朗石油部长表示:“目前市场供过于求,OPEC和非OPEC产油国有必要尽一切努力来平衡市场。”
自从今年年初疫情爆发以来,原油价格已经下跌了20%以上。作为世界主要原油生产国,中东地区OPEC主要成员国的阿联酋、伊朗、伊拉克和科威特也已经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病例。据2019 BP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18年中国原油消费量为1352.2万桶/天,占全球总量的13%。而已经发现确诊病例的北美、欧洲、日本和韩国合计原油消费量为4663.6万桶/天,占全球原油消费总量的46.7%,接近一半,超过中国3倍。一旦情况进一步扩大,将会严重打击全球原油需求,这也令OPEC+在即将到来的会议上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决策考验。
多家分析机构都对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持看低态度。市场研究机构IHS MARKIT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石油需求可能同比减少380万桶/日,约占全球的4%供应,为史上最大的季度跌幅,比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减少360万桶/日的幅度更大。
本周,高盛下调了其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测,预计今年上半年全球每日需求将减少210万桶,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则将2020年石油需求增长预期从80万桶/日调降至50万桶/日,该机构还在报告中称,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预计中国2020年的石油需求增长将接近于零。
由于中国方面疫情影响,2月份OPEC已经将2020年原油需求预计增量由121万桶/天降至99万桶/天。OPEC主要产油国表示考虑进一步减产的意向提振油价,且美联储紧急降息以支持经济也为油价带来支撑。但另一方面,投资者担心公共卫生事件重创全球需求,且股市下跌也对油价产生影响。
点评:
由于对市场份额的需求大于高油价,俄罗斯一直不十分配合OPEC+的减产决策。此外,2019年12月的最新协议把俄罗斯的凝析油产量排除在减产范围内,令市场怀疑其是否在减产问题上弄虚作假。
尽管OPEC就达成减产协议不断做出努力,但这可能并不足以抵御疫情的冲击,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同时也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因此原油需求的下降幅度可能比想象的更糟糕。OPEC及其合作伙伴组成的OPEC+将于3月5日-6日在维也纳举行会议,即便OPEC进一步减产也不会对油价产生太大影响。
掌上基金微信,微信号:zsjj2011。每周推送精品文章,内容涉及原创市场观点、理财推荐、生活趣闻等,还有精彩纷呈奖品多多的活动,并提供24小时基金开户、交易、查询及在线客服等一站式服务